2025-04-10 13:01:27
pSznSpZiGTMhDbJz
图:301.8米高的东方之门是世界最高拱门式建筑,矗立在苏州工业园区星港街199号,登上东方之门,278平方公里的苏州工业园区尽收眼底。新华社
在苏州工业园区展示中心内,陈列着一幅30年前手绘的金鸡湖区域规划图,和如今实地拍摄的照片对照,两者高度脗合。30年沧海桑田,苏州工业园区从“池塘洼地”摇身一变为“创新之城”,当年规划图中的愿景一步步成为现实,“一张蓝图绘到底”的故事也一直被人津津乐道。
对于还处于起步阶段香港北部都会区来说,苏州工业园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贯彻的“规划先行、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”等理念值得深入借鉴,特别是让规划更合理的“白地”“灰地”制度,短期内不明确用途地块作为土地储备,给未来发展“留白”,曾经出让过的土地亩产效益较低,准备腾退标注为灰色。动态规划,高效开发,一张蓝图绘到底绝非墨守成规。大公报记者 贺鹏飞
不久前,在特区政府主导下,85家企业与特区政府签署《支持及参与北部都会区发展意向书》,35家企业签署参与北都开发项目协议32份,金额超千亿港元。经过不断调整与谋划,如今北都的发展正按下“加速键”。苏州工业园区“一张蓝图绘到底”的故事,相信可为北都发展带来启迪。
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共融
1994年2月,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协议,决定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,开创了国际合作开发产业园区先河。同年5月,苏州工业园区在金鸡湖畔破土动工天博·体育官网入口。园区创立之初,借鉴新加坡和国际先进城市规划建设经验,秉承适度超前原则,“先规划后建设、先地下后地上”,高标准编制总体发展规划。虽然园区首期开发面积只有8平方公里,但提前对70平方公里土地进行了统一规划。
“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个国际化、现代化的工业园区,一个能够融合中新两国智慧的地方。”苏州工业园区总规划师吴昊指出,园区规划以人的需求为导向,合理布局商业、居住、教育、医疗等城市功能,促进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,实现生产与生活功能的有机融合。
苏州科技大学商学院教授、江苏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苏州研究中心主任、苏州高新区(虎丘区)长江产业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天舒,在苏州生活和工作近50年,亲眼见证了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历程。他说,园区自开发建设之初就坚持规划先行,先后编制完成300余项专业规划,规划理念非常超前。早在30年前即要求电线、自来水、煤气、通信、污水管道全部埋入地下,这在当时内地城市中极为罕见。精心设计的雨水收集和排水系统,令园区成为一座没有内涝的产业园。
和内地其他经济开发区单一发展工业不同,苏州工业园区按照“产城融合”的目标进行规划。徐天舒表示,园区内工业区、商业区和居住区交互在一起,在规划中强调了系统思维,对工作、居住、生活、交通等设施配套建设,典型代表就是借鉴新加坡先进公共管理理念,引入集商业、文化、卫生、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邻里中心。
1998年5月30日,国内首家邻里中心─苏州工业园区新城邻里中心开业,此后迅速覆製推广。园区内各居民区逐渐形成了围绕邻里中心的十五分钟生活圈,满足居民在家门口“一站式”生活配套服务需求。
严格按照规划 杜绝随意盲目
“规划规划,不能只是墙上挂挂。”为了保证规划得以长期实施,苏州工业园区建立了一系列刚性约束机制,有效制衡行政权力。在园区开发建设过程中,无论工业用地、商住用地,还是公建配套设施用地,都严格按照规划用途使用,切实杜绝开发建设的滥权、随意与盲目。
例如,位于苏州工业园区北侧的苏虹路被誉为“世界500强产业走廊”,飞利浦、博世、三星等1000多家国际国内知名企业云集道路两侧。很多企业落户时都提出在苏虹路上开设专用物流通道的要求,以方便货物快速进出,但都因与园区规划不脗合而被否决。规划之初,园区就已充分考虑将城市快速路与苏虹路实现多通道连接,并将出口加工区等重要物流枢纽规划设置在了苏虹路,保证周边企业物流快速运输需求。
随着大量企业和人口不断集聚,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面积越来越大,已由当初的70平方公里扩容至如今的278平方公里。徐天舒指出,园区在扩容过程中实施统一规划和滚动开发,在一张蓝图指引下,一期开发完后优化二期规划,再开发二期;二期开发完后再优化三期规划,再开发三期,确保规划的统一性和开发的延续性。
为了让规划更合理,苏州工业园区在规划中率先引入“白地”“灰地”等先进理念,有效提高土地开发效益和集约利用水平。“白地”是指短期内不明确用途的地块,园区将这些地块作为土地储备,给未来发展“留白”;“灰地”则是曾经出让过的土地,当这些土地亩产效益较低准备腾退时,地块就会被标注为灰色。
2022年,苏州工业园区发布了最新的开发建设规划,即在继续强化环金鸡湖城市主中心发展提升的基础上,重点打造阳澄南岸创新城和吴淞湾未来城两个城市副中心,构建“一主两副”空间格局,打造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点。